大学的文学教育可以培养一种至关重要的现代生存能力

大学的文学教育可以培养一种至关重要的现代生存能力

hyde999 2025-07-03 装修常识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2024年,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学者共同发起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活动工作坊。此前,工作坊分别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三期。日前,以“‘专业’文学青年的学习史”为题的第四期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召开,本文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战玉冰在工作坊上的发言。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围绕“文学青年的文学教育”而展开,各位师友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位本科同学的分享,他们都从切身体验出发,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困惑来谈,因而格外富有启发性。我这里有几点感想,或许也可以作为同学们发言的补充:

第一,这两年我在复旦做本科生的书院导师,给我负责的同学们做的第一场讲座题目就是“文学青年与学术青年”,和今天的会议主题正好契合。如果说到了研究生阶段,中文系可以提供给同学们学术硕士和创意写作专业硕士两种不同的培养路径选择,让大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的话;那么我们在本科阶段,教学与人才选拔基本上还是围绕学术能力的训练而展开。说得更直白一点,同学们想要获得后续深造的选择权,首先要在本科阶段争取优异的学业表现。而随着近年来本科生绩点竞争越来越“卷”,确实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异化”了同学们对于文学的“初心”。需要澄清的是,这并非“学术”影响了“文学”,而是现行评价体系同时影响了“文学”与“学术”。绩点的高低固然无法丈量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而真正的学术水平也从来都不是以成绩和分数作为唯一标尺的。

第二,我们或许也不必急于把文学写作与学术写作过于清晰地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文学写作固然可以作为个人思想、情感与经验的表达,学术写作同样也可以成为表达自我的方式,两种写作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别,只有各自的优劣之分。即有“好的学术写作”和“坏的学术写作”,就如同有“好的文学写作”和“坏的文学写作”一样。“坏的学术写作”往往被术语黑话所绑架,不仅读者看不懂,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未必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这类文字就像是被学术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既无个性,更无灵魂。

而“好的学术写作”则不同,在这些学术论文里,学者的问题意识不仅源于其最深切的生命关怀,其文章本身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浸满了写作者的性情,可以视为一种“主体的倒影”。比如钱理群老师、王晓明老师、陈平原老师,或者是我们复旦的陈思和老师、郜元宝老师、张新颖老师、王宏图老师、倪伟老师,即便隐去姓名,读者也能从其独特的文风,乃至表达习惯中辨认出作者。而他们的论文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文如其人”。反观那些“坏的文学写作”,它们虽然顶着“文学”之名,实则是对某些当下时兴的文学潮流的拙劣模仿。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真诚,只看到对市场口味的盲目追随和机械复制。因此,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选择何种写作形式,而在于能否在写作中保持思想的独立与表达的真诚。

第三,套用王国维的一句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写作”“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写作”,即真正出色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深深植根于作者独特的个人趣味与生命体验之中。以我今年指导的两位硕士研究生为例:一位是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平时很喜欢看同人小说,自己有空也写一点。虽然考虑到外审风险,我并不建议她写一部同人小说作为毕业作品,但我会鼓励她将同人圈独特的生活体验、人际关系和情感模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适当的匿名化和虚构处理,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其中或许还可以加入一点同人作品的片段,作为“戏中戏”的结构。而这样的小说因为其经验与情感上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而具备了成为“好的文学写作”的潜质。

另一位是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写毕业论文,她平时对二次元文化和cosplay有着浓厚的兴趣,然后找我做导师,想研究和侦探小说相关的题目。后来我们商量下来,觉得可以把日本推理小说中的“美少女侦探”作为论文选题,这个选题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涉及侦探小说研究,更聚焦于当代日本二次元文化与推理文化、轻小说与推理小说的交融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我主要负责侦探小说研究方法的指导,而她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二次元文化的兴趣和体验,延伸做一些更深入的理论阅读和思考。这种学术视角的碰撞与融合,恰恰是这篇论文的创新点和学术价值所在,也使得这篇论文具有成为“好的学术研究”的潜质。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要说明,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学术写作,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在写作中表达出一种真正的热爱。唯有如此,不管哪种文体,都可以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价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所说的具备成为“好的文学写作”或“好的学术写作”的潜质,并非断言她们最终一定能创作出惊艳的小说或写出深刻的论文——很有可能最终结果只是勉强达到合格水平、顺利毕业而已。但这个写作过程本身对她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这是通过特定的写作形式(无论是小说还是论文),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进行重新梳理、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这种将个人热情转化为文字实践的体验,其价值远超过单纯的学业考核。

最后,我想讨论的是,对于那些毕业后既不走文学创作道路,也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冶性情”或“提升人文素养”那么简单。在我们当下的文学教育体系中,同学们需要阅读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而随着近年来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转型,还有更大量的通俗文学、类型文学、网络文学,乃至文化现象(影视、短剧、游戏等)也被纳入到了文学阅读和研究的范畴之中。这种高强度、多元化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培养了一种至关重要的现代生存能力——快速且高效地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无论是消化一篇数万字的学术论文,还是把握一部百万字的网络小说,这种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本核心要义、捕捉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能力,不仅关乎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成绩,更是信息爆炸时代每个现代人所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与其说我们要培养“文学青年”或“学术青年”,不如说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成为能够从容应对信息时代的“现代青年”。这才是文学教育在当下最具普适性的价值所在。

(战玉冰,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大学的文学教育可以培养一种至关重要的现代生存能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