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 8 月 10 日电 记者手记|从南非高原到撒哈拉沙漠——中国援非 " 冰与火之歌 " 唱响合作前景
新华社记者曾涛
一边是南非高原的冰雪水源,一边是撒哈拉沙漠的烈日骄阳……在非洲大陆上,中国援非工作者穿行于高山隧洞、沙漠之中,他们以汗水为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中非命运与共的深情篇章。
从南非高原上的莱索托的雪山,到西北毛里塔尼亚的沙海,中非人民互信与共赢的合作之路正在不断延伸。
冰之南:雪域莱索托的 " 生命隧洞 "
7 月初的莱索托正值冬季,晨光中的 " 高山王国 " 银装素裹。在波利哈利输水隧洞建设项目现场,隧洞口温度降至零下,寒风在山谷间呼啸。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牵头承建的莱索托高地供水项目二期工程正全面推进,核心工程为一条长达 38 公里的输水隧洞。
为打通这条非洲最长的引水隧道,中国制造的隧道掘进机被拆解为九十余车部件,壮观的运输车队战胜了高原地形与冰雪天气的挑战,跨越南非与莱索托的边境将设备运抵山区。
项目意义远不止于 " 打隧道 "。作为莱索托和南非最大的双边基础设施项目,莱索托高地供水项目将莱索托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定向引入南非豪登省及周边地区,体现着区域互联互通与绿色发展的理念。
隧洞施工人员塔邦 · 恩塔梅莱说,项目为大量当地工人提供了培训与实操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施工、电气等专业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许多工人的家庭实现了收入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还有一些工人首次拥有稳定收入来源,能够供子女上学、建房。
据项目方介绍,工程累计为当地创造了 1800 个就业岗位,项目还制定了完备的职工技能培训计划,迄今已有 500 余人次接受培训后返岗。
火之北:毛里塔尼亚的绿色奇迹
7 月中旬,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飞机舱门一开,热浪扑面。这个超过八成国土被沙漠覆盖的国家,与莱索托的冰天雪地形成强烈反差。
在提根特市一个村庄,牧民穆赫塔尔 · 穆罕默德 · 恩达里带着记者走进一片绿意盎然的菌草田。阳光炙烤下,这些由中国引种的紫花苜蓿、菌草等草种在沙地中顽强生长,仿佛在向干旱宣告 " 生命不息 "。
这些成果得益于 2017 年启动的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合作项目。中国专家不仅筛选适应沙地环境的牧草,还培训当地农牧民科学种养,并与国内企业合作,改良奶牛品种,提高存活率和产奶量。项目为改善牧民生活、推动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努瓦克肖特的 " 中毛友谊医院 " 内,中国援毛医疗队成员坚守岗位。自 1968 年以来,中国已派出 800 余人次医疗人员赴毛服务。仅 2023 至 2024 年间,该批医疗队就完成 10778 人次门诊和 2077 台手术,足迹遍及北方港口城市努瓦迪布、南部边境城镇罗索及内陆城镇基法。
中国医生不仅救治病人,还教授当地医生掌握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方法,为当地医疗系统培养 " 带不走的队伍 "。走廊上,一位老妇竖起大拇指,用阿拉伯语说道:" 中国医生,好!"
" 冰与火之歌 " 唱响中非合作前景
从冰封的高原到灼热的沙海,非洲大陆展现出地貌与气候的强烈对比。记者拍摄的一组画面令人难忘:大型机械设备运输车队翻越雪山,如同探路者在冰雪中开辟未来;手术台前,中国医生神情专注,默默守护生命的希望。
中国援非队伍克服种种极端条件,在莱索托构筑起水的命脉,在毛里塔尼亚书写着绿色奇迹。在这冰与火之间,中非合作的脉搏始终跳动,中非人民之间的情谊不断加深,共同前行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记者手记|从南非高原到撒哈拉沙漠——中国援非“冰与火之歌”唱响合作前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